close

蔡銀娟:鳥瞰社會事,寄語兄弟情 

 
 蔡銀娟:鳥瞰社會事,寄語兄弟情(幼獅文藝 2012-09月號) 

當3D被視為影壇新寵兒、聲光特效流轉於銀幕世界之際,國片《候鳥來的季節》選擇振翅飛出喧擾的框架,脫去可口的糖衣包裝、去除熱鬧的宴饗音樂,用最真誠的方式,道出一片臺灣情。

外冷內熱的親情故事

  《候鳥來的季節》為導演蔡銀娟首次執導的自編自導作品。蔡銀娟能作畫、能寫作,對電影的表達和畫面取角都格外注意,這次以影像呈現小人物的美麗與哀愁,希望可以在中秋前夕,感動所有觀眾。

 本片以「兄弟情」為主軸,描述家民、家雄兩兄弟因過去的誤會而產生心結、冷戰多年,同時,擔任候鳥保育員的家民,因專注於候鳥的保育工作,而忽略了妻子對懷孕的渴望,使得兩人的關係陷入緊張。就在候鳥來臨的季節,兄弟之間的芥蒂、夫妻長久存在的問題,在一夕之間驟然爆發……。

  「這樣的家庭關係是常有的。如同片中候鳥的家庭危機,每個家庭都有為了成全其他小孩而產生的犧牲者,希望在未來,相似的問題、選擇都能減少。」蔡銀娟說,《候》選擇以親情為基調,正因為它高度的親切性,無論移到哪個時空都能產生共鳴。


候鳥來了,看見愛

  蔡銀娟選用「候鳥」來做為電影象徵,除了鳥類飛行姿態優美,還因為候鳥的遷徙習慣正如同劇中人物的離鄉與歸來,在在表現著身處異地的奮鬥打拚。候鳥的品種繁多,電影中則以描繪候鳥「高蹺衡」,牠的特別之處在於過冬後,有可能留下成為留鳥,把臺灣這塊土地當作永久的家。

  候鳥穿插於電影中相當特別,拍攝起來極為困難,候鳥的活動、天候的變化皆非人為可控制的,只能用拍紀錄片的方式長期拍攝,再根據所拍來的畫面增潤劇情。「在多次接觸中,發現可以把候鳥的故事當成一條線,和林家兄弟做對照,而候鳥和留鳥之間,存在著很特別的性質,適合作為這部片的象徵。」

拍出能思考的電影

  《候》在親情之上,附加「地層下陷、城鄉差距、外籍移民、濕地保護」等社會議題,讓電影增加更多面向。對於這些問題,蔡銀娟如蜻蜓點水般,點到為止。「我不說答案,只想呈現困擾,激發觀眾去思考。其實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,甚至就發生在我們周遭,是需要被重視的。」各式議題在劇情的進展時被自然地串連起,讓觀眾輕易地體會、了解,並進一步去關心。

  《候》刻意把對話、臺詞減至最少,為的就是讓觀眾能直接從畫面取得電影所想傳達的話,證明語言並非溝通的唯一途徑。藉由視覺,觀眾能激發更多的想像力,思考劇情真正的涵義,而非接受完整、直接的句子,貪婪於音效、話語的餵養,只把電影當作短短一兩小時的娛樂。「這部戲的可貴之處,在於續航力很強,即使在看過電影很久之後,那些感動、想法還是可以留存心中。沒有澎湃的歡笑熱淚,卻是細水長流、日久彌新。」飾演劇中家雄角色的演員莊凱勛說。
  
  相較起也以「異鄉客歸家」為主題的電影《到阜陽六百里》中的小情小愛、小奸小惡,《候鳥來的季節》選擇用一種單純、濃厚鄉土味的方式,演出離家和歸來,衝突與和解。它確實不需要大把大把的聲光特效或鮮美濃艷的色彩,因為貼切地把故事說進觀眾的心坎裡,便已彌足珍貴。
 
刊於幼獅文藝2012-09月號
vol.705
2012.08.09